5月30日,在中关村论坛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对媒体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启动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各项工作,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01 定调,争取年内重启! 中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采取备案管理制度,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CCER。 CCER签发在2015年正式启动。两年后,国家发改委以对CCER申报流程进行改革为由暂停签发,至今仍处于暂停状态。 根据生态环境部下属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统计,在CCER开放审核的两年时间,总计有1315个CCER项目和7800万吨的CCER获得核准。 各地试点碳市场中,允许企业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0万吨CCER用于履约。 2021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亦有上述规定,CCER可用于抵消企业至多5%的碳排放总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去年底发布的统计,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内,共有3273万吨CCER用于碳排放履约。 最近两年,重启CCER的呼声尤为强烈。生态环境部去年就此明确表态称,将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在2022年10月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李高曾表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个有益补充,全国碳市场包括了一个强制的市场和一个自愿的市场。” 强制市场即现有的全国碳市场,它首批纳入了约两千家发电企业。这些发电企业免费获得政府发放的碳排放配额,如果其实际排放超出配额,可通过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等方式补足缺口,如有富余,亦可出售配额获利。 李高在前述发布会上透露,生态环境部目前正在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包括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自愿减排市场的基本制度;开展项目开发、审查核查、注册登记和交易、方法学等细配套制度规范修订工作;开展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的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而言,其中的多项工作已有阶段性进展。 今年2月,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对外透露,由该所承建的全国统一CCER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已开发完成,具备接受主管部门验收的条件。 次月,生态环境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项目应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以测算其实际的减排规模。 5月30日,在中关村论坛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对媒体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启动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各项工作,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抓紧推动启动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各项工作,出台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规范。
#02 “林草碳汇”先行 在众多CCER品种中,林业碳汇具有负碳&政治经济学的独特优势。 武汉林业调查设计院数据表明,树木每生长一立方米,就能够多吸收1.8吨的CO2,释放出1.6吨的氧气,因此林业碳汇项目被称为大气中的“吸碳器”。
同时,我国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林业碳汇可以起到一定平衡中央和地方财政矛盾作用。针对财政支付能力较差的地方政府,此前补贴需要中央通过债务置换等方式进行承担;采用林业碳汇项目后,部分补贴与转移支付或由能效较差的排放企业替中央承担。
《“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国家储备林建设维护木材安全和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促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林草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机衔接,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政府层面正在系统谋划森林、草原、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路径,充分发挥林草碳汇的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部也表示将继续支持林业碳汇等项目的核定自愿排放量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参与交易,进行配额的清缴抵消,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和碳定价功能。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2年煤炭消费比重由2005年72.4%下降到52.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风电光伏总装机突破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68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而且还在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0.8%。
林业碳汇作为明确纳入CCER的主要类型之一,在CCER市场重新开启后将为林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从目前试点地区和已经开市的全国统一市场碳价来看,未来碳汇成交量和价格都将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林业碳汇CCER审定项目97个,备案项目15个,减排总量5.6亿吨。“十四五”期间,我国林业碳汇CCER市场潜在价值接近2000亿元。
#03 CCER重启给企业带来投资机会 现阶段仅有电力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对应的CCER需求每年约2亿吨;若未来碳交易市场扩容至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八个行业,碳排放量总额将会达到70亿-80亿吨/年,对应CCER的需求量将达到3.5亿-4亿吨/年。 根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碳价指数数据,2022年我国CCER均价为56.5元/吨,碳交易市场扩容后对应的CCER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7.8-226亿元。 在目前审定的2871个项目中,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垃圾填埋发电的企业占比高达69%,CCER的重启使得这类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将“二氧化碳减排量”变现来增厚自身收益。 CCER重启给从事低碳发展及减排业务的企业带来了环境权益变现的重要通道,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项目开发、CCER交易、碳金融等方式参与。 为此,企业和金融机构就要积极展开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招募并组建专业团队、梳理项目、自行申报或者委托咨询机构提供代理服务、开户及交易准备等等。 那么,企业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面对新形势,一方面,企业要做好准备,首先在战略路径和业务模式方面,如何更好地与碳中和大目标相向而行,如何探索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另一方面,强化标准意识和数据意识,开发更多科学严谨的算法标准,去帮助用户精准测算减碳量,并实现积少成多汇聚。 企业应该建立自身业务的价值闭环,从方法学的深入研究,到应用场景的搭建,积累减排量,再到最终交易闭环,实现价值的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