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和绿色消费趋势下,减碳已不再是企业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门扎扎实实的必修课。
面对减碳,如何将“绿色低碳”真正转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找到一条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减碳之路,关乎企业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减碳投入的长期性。
“作为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中国产业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契合我们的技术专长,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施耐德电气全球首席营销官梁玉媚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称。
梁玉媚表示,中国是全球发展的动力。目前,中国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碳中和投入,同时数字经济也迎来发展高峰,中国市场对于数字化和可持续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需求强劲。
施耐德电气对于自身发展,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中国已经是施耐德电气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和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梁玉媚透露,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坚持在华“中国中心”战略以及相关的研发投入。
据统计,全球80%的碳排放来自于能源消耗。因此低碳转型很大程度上在于能源转型。梁玉媚认为需要从供需两侧同步赋能企业减碳。针对供给侧减碳,施耐德电气通过数字化和电气化相关的解决方案推动能源系统向智能、韧性、高效转型,提高系统整体效率,增加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并帮助能源的需求侧根据供给侧的波动情况来调节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减碳的同时降低能源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但梁玉媚认为更大可能的减碳方式是在能源的需求侧。据施耐德电气可持续研究院测算,需求侧将承担全球减排量的55%,是加快减碳行动的关键所在。需求侧迫切需要一种相对成熟、适用各种场景、可以立即投入使用、迅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术。
事实证明,数字化能够满足上述条件,是推动需求侧变革的最佳武器。上述测算也表明,借助数字化推动需求侧转型,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三大关键领域,即工业、建筑、交通行业,到2050年将比2020年分别减少84%、93%、83%的碳排放。
在梁玉媚看来,企业“减碳”并非一日之功,但并不意味着要付出高昂成本,关键在于战略和方法得当。大量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方向不清、能力不够、回报不定、协调不力等挑战,梁玉媚认为对内需要推进各个层面创新,包括将减碳融入主业进行运营创新、通过组织革新构建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等等,对外需要积极扩展生态合作,弥补能力的不足。
通过全面创新,借助数字化和电气化的技术力量,梁玉媚表示,只要战略得当,无论是高耗能行业还是非控排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能在较短周期内看到低碳转型的投资回报,并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减碳。
“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解决方案。”她进一步以中国一家中型电气企业举例称,施耐德电气为该企业提供了数字化技术,助其每年节约30%以上的电力成本,同时,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长了146%。“可能很多用户会担心投资回报的问题,就我们的经验来说,平均的投资回报时间在3-4年左右。当企业已经获得投资的回报,未来还能持续节约更多能源成本,减少碳排放,提升企业的可持续运营水平,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运作方式。” 梁玉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