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欧洲议会以487票赞成、81票反对和75票弃权通过了新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规则。只需待欧盟理事会通过,并公开刊登在欧盟公报20天后,CBAM法规就将正式生效。
CBAM机制以欧盟碳价为锚,对向欧盟出口国的碳足迹、碳价值甚至谈边境调节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
欧盟 CBAM机制的内容是以欧盟自身碳定价体系确定的碳价值为基础,根据进口产品的实际碳排放量,扣除欧盟自身的碳配额比例,并扣减产品在出口国自身承担支付的碳排放义务后,再确定最终应清缴的碳排放义务。
在这样的体系下,CBAM 机制对于出口国的碳足迹与碳定价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进口端碳排放占总排放较大的碳中和进展较快的国家,其自身 CBAM 机制的建设则亦对其对欧盟出口有重要意义。
#01 欧盟碳定税促进全球碳市场建设
随着欧盟的CBAM机制建设快速推进,其他各国的碳关税体系与碳定价体系建设步伐亦逐步加速。
美英两国根据自身情况,从加强进口碳排管控与加强国内碳定价体系与欧盟联动两个方面,应对CBAM机制对于未来外贸市场的影响。
美国碳市场发展相对较慢,碳定价目前尚在地方州,形成了加州系统和东北 11 州温室气体倡议(RGGI)两套系统,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碳市场。
尽管如此,在欧盟碳关税立法大步推进的背景下,美国各方亦在不断尝试推动碳边境调节机制,并成功绕过没有统一碳价对于CBAM机制建设的障碍,于22年年中提出了《清洁竞争法案(CCA)》提案,基于重点行业的国内排放基准线,对产生额外碳排放的国内或进口产品加征惩罚性碳税。
英国政府与22年5月开始就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展开磋商,并已与欧盟积极接触,商讨增进各自碳定价体系的联系。
据英国国会环境审计委员会,英国超五成碳排放来自于未受任何管制机制约束的进口排放量;而在出口中,英国向欧盟出口的原料与半成品占GDP的13%以上,欧盟CBAM将影响英国向欧盟出口总值的34%。英国受CBAM机制的影响与应对方案,是欧盟CBAM逐步推进后对世界各个与欧盟有较多经济联系的国家将面临的状况的缩影和可能解决路径的参考。
我国国内碳足迹与碳交易体系建设紧迫性增强。
目前,在欧盟 CBAM 拟覆盖的行业中,我国仅将电力行业纳入了初步建立的全国碳市场。
电力行业生产运营过程监测体系完善,系统边界清晰、生产与排放数据质量与可信度高。但其他行业如铝、化工、水泥等相对生产流程复杂,碳排放监测与核算较难,若纳入全国碳市场,对于碳足迹监测核算将提出更多要求。
且目前我国碳市场因机制初见、行业单一,导致规模较小、活力略弱,碳定价体系并未完全形成。在国际上 CBAM 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碳足迹与碳交易定价体系建设紧迫性空前。
#02 我国碳市场现状
全国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交易,碳市场启动当日成交量超过410万吨。
全国碳市场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
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期末,11/12月配额成交量分别占总成交量的13%/70%。首期履约期结束后,碳市场进入平淡期,交易意愿降低,交易量大幅回落。
从成交金额看,全国碳市场自成立至2023年1 月末,累计成交额104.9亿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额18.24亿元,占总成交额17%;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额86.66亿元,占总成交额83%。
从成交价看,全国碳市场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日成交均价处于30~65元/吨之间。
CCER
CCER是碳市场的重要补充部分,截至目前,发改委公示的CCER审定项目累计2871 个,备案项目861个,获得减排量备案项目287 个,获得减排备案项目中挂网公示254个。
CCER 审定的项目类型主要是可再生能源,以风电、光伏、水电项目为主。
2014-2021年间,前七大试点碳市场共成交CCER4.42亿吨,其中上海碳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1.71亿吨。
2022年全国CCER交易量为795.9万吨,同比2021年下降95.5%,主要是因为市场中流通的CCER有限,且全国碳市场没有CCER抵消的需求。
试点碳市场中,2022年的市场成交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天津,占总成交量的65%以上。根据CCER项目的类型、地域和时间差异,2022年CCER成交价格在20~80元/吨不等。
#03 企业应如何把握?
根据未来全国碳市场年配额量70亿吨(八大行业全部纳入)进行简单估算,在完全使用的情况下,CCER的年抵消需求量约为3.5亿吨,再加上区域试点碳市场,以及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机制(CORSIA)和各种项目层面碳中和所带来的潜在抵消需求,未来每年市场对于CCER的需求量会更高。
CCER 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益补充,将进一步推动碳配额市场化机制的形成。CCER系统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已进行了多轮测试系统逐渐成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或许能够尽快落地。
自愿减排方法学公开征集是一个良好开端,也意味着上述方向有望更加顺畅推进,更多具备减碳属性的出行平台均可基于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等要求,去开发或完善自身方法学,并推进后续流程,成为助力碳中和进程中的创新力量。
那么,企业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面对新形势,一方面,企业要做好准备,首先在战略路径和业各模式方面,如何更好地与碳中和大且标相向而行,如何探索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另一方面,强化标准意识和数据意识,开发更多科学严谨的算法标准,去帮助用户精准测算减碳量,并实现积少成多汇聚。
企业应该建立自身业务的价值闭环,从方法学的深入研究,到应用场景的搭建,积累减排量,再到最终交易闭环,实现价值的变现。
目前有关“双碳”目标的相关措施和技术大多停留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企业对于如何推进微观层面的碳交易业务建设尚不明确,在碳资产开发、CCER等方面缺少实践探索。
Zero Carbon EX围绕碳中和、碳足迹、碳核算、企业碳资产认定等方面,打造整合碳资源,实施碳汇、开发监测、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Zero Carbon EX与更多企业合作,探索出多样化、科学化的碳资产合作与价值转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李德尚玉. 生态环境部征集CCER交易产品方法学 我国自愿碳市场重启[N]. 21世纪经济报道,2023-04-07(005).
2.温梦瑶.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货币市场,2023(04):71-75.
3.碳关税提升碳市场建设紧迫性.申港证券
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