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变,空间随着时间也在变,不变的唯有真知灼见。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首页
财经
观察
参考
ESG
公告
市场
研究
IPO
公司
周报
动态
推荐
首页 > ESG

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 “天工数据库”正式发布

来源:真灼财经 时间:2023-11-29 19:51:46

字号

为实现“3060”目标,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政策,从清洁能源到绿色交通,从CCUS到循环经济、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双碳战略步伐进一步加快。

 

如何明确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边界与核算方法?

 

如何提升数据质量?

 

如何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

 

2023年11月27日,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的“天工论坛:生命周期思想与碳中和”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碳中和讲席教授徐明发布了“天工计划”第一阶段成果——

 

天工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

 

微信图片_20231129195647.jpg图:天工论坛-生命周期思想与碳中和会议现场,来源:主办方

 

天工由来--生命周期的数据库

 

“天工计划”发起人、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徐明表示,现有数据库面临的问题包括不开放、不透明,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的数据闭源,牢牢掌握数据话语权,用户无法客观评价数据质量和适用性。

 

“天工计划”要做的是打破“数据霸权”,避免“数据卡脖子”,形成数据社区,提高数据质量和公信力。

 

徐明称,“天工计划”的定位是建立一个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该计划目前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复旦大学、南昌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外3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15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开发和维护“天工数据库”,为我国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微信图片_20231129195650.jpg

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碳中和讲席教授徐明介绍“天工计划”

 

“我们希望以一个开放、共享、透明的机制,联合学者和行业专家一起建立一个新的行业生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形成国际影响力,这样我们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以及管理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和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基础支撑。”徐明说。


国内首个开放透明数据库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互认

 

目前LCA主要应用欧美企业发布的商业数据库,已形成封闭的商业闭环,且无法追溯和验证数据来源,甚至形成了基于“品牌效应”的“数据霸权”。

 

由于我国尚无开放透明的本土化数据库,难以形成国际互认,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多种压力。发达国家逐步以碳足迹为名构筑绿色贸易壁垒,很多时候我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表征我国先进生产技术、过时、不公平的数据,“有口难辩、无可奈何”。

 

为解决这一关键瓶颈,2023年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明确“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提升数据质量”“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重点任务,设定了在2030年实现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31129195652.png

 

徐明表示,“天工计划”是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织的国际科学计划,旨在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标准化、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革新传统工具、方法和模式,为服务我国乃至全球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一代方法、技术、工具和数据基础。

 

这一愿景同《意见》提出的原则、任务和目标高度契合。

 

“天工计划”第一阶段成果——“天工LCA数据库”由天工社区150余个行业专家联合构建,以开放、开源、共享、透明、可追溯为基本原则,汇聚了涵盖我国55个行业、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多条公开数据。

 

“天工LCA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开放免费使用,基于公开、透明、规范的流程保证所有数据完全可追溯,并且持续动态更新与修正。此外,“天工LCA数据库”在数据、平台等多方面应用国际通行标准方法和技术,具有国际数据汇交、验证和互认的基础。数据库可以在“天工计划”网站免费获取。

 

最新人工智能技术与LCA结合

 

“‘天工计划’的想法酝酿了很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如何解决‘卡脖子’的痛点,花了很多时间深入讨论可行的模式、方法和技术并进行研发以验证可行性。而最终和所有参与团队联系、形成社区、组成‘天工计划’团队却是非常高效的。”徐明教授说。

 

对比国际知名数据库,截至目前,天工数据库仅用7个月的时间得到了4132个单元过程的数据,超过某些国家10年的数据搜集量,并以日更的速度更新。徐明教授表示,之所以如此高效,除了“天工数据库”本身建立起了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流程,远程、实时、多人协作的的高效团队工作模式以外,“天工数据库”也使用了最新人工智能方法,包括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流信息匹配工具、数据审查工具等。

 

据徐明介绍,为解决“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天工数据库”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五大保障措施:“同行评审”制度保证数据质量、使用国际通用数据结构ILCD、通过Soda4LCA平台开放共享、通过GitHub呈现完全透明的数据信息以及跨语言的多维交互真正实现国际互通。

 

“未来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我们欢迎更多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入到‘天工计划’中来,合作共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透明‘天工数据库’。”徐明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以上内容不存在商用行为,仅供行业知识传播交流,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 > 右上角点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