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变,空间随着时间也在变,不变的唯有真知灼见。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首页
财经
观察
参考
ESG
公告
市场
研究
IPO
公司
周报
动态
推荐
首页 > ESG

气候融资如何“多多益善”?金融手段助力气候雄心走向行动

来源:真灼财经 时间:2023-12-12 21:27:34

字号

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开幕后,第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便是开幕第一天便达成了关于“损失与损害”基金的里程碑式协议;阿联酋带头宣布向该基金提供1亿美元,德国也承诺提供1亿美元,英国将提供7500万美元,美国和日本则分别承诺给予175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资金。


微信图片_20231212214834.png

 

不仅如此,大会期间阿联酋总统宣布建立300亿美元的气候基金,其中50亿美元将提供给贫困国家。此基金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动员2500亿美元,用于全球气候解决方案。

 

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发达国家”就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但至今仍未兑现。一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尚且不够,损失与损害基金是否“杯水车薪”?气候资金究竟还有多大缺口?

 

气候资金所需是海量资金,只能说“多多益善”

 

联合国预计2030年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资金需求还将飙升至每年3400亿美元,这一金额是目前支持资金的十倍以上。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近日接受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视频连线时,就表示“像‘损失与损害’基金这样的气候资金所需的是海量资金,准确的需求量难以评估出来,只能说‘多多益善’。”

 

况且,经济损失与损害可以用货币价值来衡量,非经济损失与损害怎么衡量。吕学都表示,确实有些损失与损害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比如生物多样性;另外,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有时是不可逆转的。其实人类社会没有太多手段修复与补偿,更重要的还是把降低损失与损害作为一种更紧迫的行动,呼吁全社会都重视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多多益善?金融手段助力气候走向行动

 

产品碳足迹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互认。

 

当前,国内相关产业推进碳足迹的进展如何?

 

“发达国家”承诺难兑现,发展中国家难收益是摆在当前的现实难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认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的关键在于解决三方面矛盾:


一是气候融资缺口持续凸显与资金需求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二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意愿增强和治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三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难以平衡之间的矛盾。


刘晨剖析,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全掌握治理气候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削弱各国气候治理能力的同时也会使其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发展中国家本身金融业发展水平不足,应对气候变化需求的金融体系亟须完善,也导致一些国家对气候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

 

大幅增加气候融资规模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需求毋庸置疑,同时,提高已获气候资金利用效率也是另一个努力方向。加快全球金融系统改革,提升对气候资金的利用效率迫在眉睫。

 

尽管当前气候融资的手段及工具存在规模和长期可持续运营问题的争议。但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进程中,资金机制也在摸索中前进:最早是全球环境基金(GEF)作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临时资金机制,后来在2011年成立了绿色气候基金(GCF)作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资金机制,现在GCF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于2022年4月13日批准设立“韧性与可持续性信托”(RST),并于2022年5月1日正式生效,该信托旨在帮助低收入国家和脆弱的中等收入国家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长期结构性挑战。


微信图片_20231212214837.png

 

RST将提供期限更长(期限为20年,宽限期为10年半)的融资,约四分之三的IMF成员国将有资格获得融资,其中包括低收入成员国、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以及所有的小型发展中国家。

 

RST资源的调动是基于具有强大外部地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自愿捐款,包括那些希望为低收入和更脆弱的中等收入成员国提供特别提款权的国家。

 

文章来源:新京报,以上内容不存在商用行为,仅供行业知识传播交流,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 > 右上角点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