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比亚迪控股(01211.HK)发布盈喜,2022年全年净利润预计超过160亿元,增长400%以上,全年营收超过4200亿元。
对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的对比,公司层面固然是各有自己的定位与策略,但在网民和股民之间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最新数据来看,三季度比亚迪营收2677亿人民币,而特斯拉营收为214亿美元(合1500多亿人民币)。净利润比亚迪为93亿人民币,而特斯拉为32亿美元(约220多亿人民币)。目前比亚迪TTM市盈率64倍,静态市盈率高达190倍;而特斯拉TTM与静态PE皆为46倍。
截至目前,特斯拉只有4款车,而且一直各种小问题不断,销售代表傲慢,维权事件层出不穷;然而比亚迪却兢兢业业地发展自己的产品线,到目前车系已经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技术上一直追求尖端,刀片电池、DM-i混动、还有最新搞出来的即将用于高端车型“仰望”上的“易四方”四驱技术等等。
但资本市场对这两家公司的“待遇”就截然不同了。截至今日发稿,比亚迪市值7062亿港元,对应人民币6088亿。而特斯拉目前市值5263亿美元,对应港币市值超过4万亿。
而事实上比亚迪这个市值,笔者认为,已经price in了2022年的业绩增长——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比亚迪难以维持这么高的增速,那么很有可能其股价或市值的成长性也就到这里了。
当然,迪粉会有不同意见,一个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最棒的,以后可以卖电池,开启“第二增长曲线”;一个是比亚迪的芯片电子,像IGBT等领域,与新能车达到了高度的产业链协同,况且这款也可以单独创收;诸如此类。
但是,在笔者看来,正是这些所谓的“优势”,暴露了比亚迪真正的“隐忧”。而这些隐忧短时间内来看,并没有解决方法;因此比亚迪在此次喜提了四倍业绩之后,也许会面临后续增长乏力的情形。
概括起来,比亚迪已经完成了“单品制胜”阶段的任务,而后续发展策略值得深思。
“单品制胜”之后的阶段,正是许多车企由一骑绝尘走向平凡甚至平庸的转折点。
比亚迪单品制胜的时期,其实是它的“e5”、“e6”时代,也就是满大街跑比亚迪网约车的时代。在此之后,比亚迪开始拓展自己的产品系,并竭力渴望走出低端的形象定位。于是比亚迪推出了王朝系、海洋系,合资创办了腾势,未来还要推出高端品牌——仰望。
这里可以隐约看到丰田的路数——靠打造“国民级汽车品牌”创收,赚到钱之后打造高价产品引领品牌向上。
但问题在于,这是一条凶险之路。首先是有失败的可能性,像丰田开发的高端品牌“皇冠”,就并没有复刻丰田本身的奇迹,而是多年一直不温不火。而丰田的另一个“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已经基本上与Volve一起沦为了“新BBA”。遥想早年间雷克萨斯在国内还叫“凌志”的时候,这是一款多么高不可攀的豪车。
其次就是,这条路已经有许多车企在玩。像一直在比亚迪旁边虎视眈眈的广汽(广汽埃安),就在捋着一条与比亚迪类似的路径在走。在广汽埃安的“国民级车型”Aion S大量创收之后,广汽开始砸钱开发高价产品——例如去年四季度推出的单价超过百万的超跑车型Hyper(昊铂)。
不止广汽,蔚来最新推出的et7和et5,似乎也在稍微有点“品牌向上”的味道。东风旗下那个快要IPO的“岚图汽车”,号称“打造中国新能源高端MPV领导者”,也是类似的玩法。
一个人补习是提高分数,一群人补习只会提高分数线。当所有品牌都在“品牌向上”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内卷游戏。
当然,产品系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2022年比亚迪的业绩暴靓。因为选择多,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所以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笔者于去年年中走访比亚迪4S店的时候,当时基本上订单已经排到了半年后。
但买车毕竟是低频消费,除了少数很有钱的人之外,大多数中产家庭换车周期不太可能超过3年。有的甚至更长,5-8年。所以当2022年这波消费狂热过去之后,后续乏力的问题将困扰许多新能车企。
谈完比亚迪,那么就来谈谈特斯拉。市场之所以愿意给特斯拉更高的估值,关键问题在于对特斯拉的定位。
也许是马斯克的天马行空的思维,也许是硅谷这片土地的产业氛围,特斯拉硬是把汽车公司做成了软件公司。
当然,最初的特斯拉仍然没有脱离所有车企必须经历的步骤——单品制胜。上海设厂,大规模量产,夺占中国市场用户心智,三年的时间,这些事情帮助特斯拉完成了“单品制胜”阶段的任务。但是在特斯拉完成了单品阶段之后,没有再复制丰田的“传奇”,而是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做软件。
在这里出现了车企之间的big divergence。
在单品制胜之后,中国的车企普遍开始复制单品的成功,像比亚迪在e5成功之后,开始搞DM混动、开始建更多的车系;同样的,吉利,在帝豪成为国民级轿车之后,开始搞雷神混动、开始推出各种车系。
到目前为止,广汽埃安此前看上去最像特斯拉,就连字母S、Y这些,也都透着浓浓的特斯拉味;但广汽集团却仍然在坑坑坑在那做各种车系,传褀在孜孜不倦地研发混动技术,在轿车、SUV、MPV各个类型铺满占满。
事实上,这些车企就是在学他们的日本师傅的玩法——丰田、本田、日产,都是循着类似的路子在走。
只有特斯拉,到目前为止,没有因循当年日本车企的成功之道。尽管日本汽车产业在八九十年代是吊打美国的。
特斯拉在单品制胜之后,迅速走上了软件公司的模式。特斯拉甚至把驾驶这件事变得尽可能简单,要多简单有多简单——没有仪表盘、没有中控台、甚至有的连刹车都没有(全靠能量回收)。
在中国的车企一家家在那比热效率,从40%提升到41%就要吹嘘一番的时候,特斯拉并不参与这个内卷游戏。相反,特斯拉通过先升维、再降维,完成了对其他车企的降温打击,也实现了在资本市场的飞跃。
从这个角度,最近麻烦不断的小鹏倒是有出息,搞出了一款飞行汽车。是的,有理想的工程师都应该知道,未来汽车行业的星辰大海不在地面上,而在天上;不在人手和脚上,而在耳朵眼睛这些感官上。
随着未来软件定义汽车(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搞出VaaS,Vehicle-as-a-Service)理念的深化普及,当然汽车本身的技术与质量会越来越好,但单凭这已经远远不够。
最后聊聊比亚迪的前景。
比亚迪最后会变成中国经济的beta,也会变成港股市场的beta,会变成一个与恒指走势高度相关的股票。在最近的几波行情起落中,比亚迪的走势已经越来越接近恒指。
图:比亚迪股份、腾讯控股、恒生指数2022年1月至今走势图
未来,这一波新能源汽车的买车与换车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至少2023年上半年还是可期的,但再往后就要谨慎了。因此比亚迪业绩的高增长性是难以持续的。在没有其它领域的降维打击能力之下,比亚迪会发现,曾经被自己甩开一个身位的自主品牌“小弟们”,像吉利、长安、长城、东风、以及广汽埃安,都如影随形地跟在自己身后。新能源汽车这个已经“很卷”的红海市场,未来的厮杀会更加激烈。
至于投资策略而言,短期内新能车行业景气度仍在,而比亚迪至今仍然存在估值偏高的问题。相反,那些跟在比亚迪身后的二线自主车企,存在更大的空间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