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侃见财经
文章作者:侃见财经
拼多多正在海外“流血狂飙”。 其中,主要由海外业务Temu贡献的交易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57.1%,达到402.1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另外,根据拼多多2022年同期财报数据以及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估算,2023年第四季度,Temu整体带来的收入可能超过250亿元,相比于2023年第三季度,Temu环比增长约在74亿元以上。 这份看似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Temu掀起的“极致价格战”,卷死欧美下沉市场。 在Temu App上,随处可见价格低到难以想象的商品:不到1美元的发带、袜子、唇膏;几美元便可买到的衬衫、鞋子以及项链...... 比如在德国,3 欧元的手表、5 欧元的蓝牙耳机或者不到 2.5 欧元的电动牙刷;在韩国,商品最低5元起,9.9元包邮这样的策略足以让消费者心动。 这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为了将价格压到极致,Temu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其中包括: 首先,Temu要求卖家的供货价至少要比1688的同款商品价格低; 其次,Temu推出了价格赛马机制,如果同一款商品有多个卖家报价,平台只会选择最低的那个; 此外,Temu还推出了动销机制,14天没有动态销售或者30天销量低于30件、销售额低于90美金的滞销产品,就会被要求降价或者退出供货。 Temu更是推出了行业全新的全托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供货方只需将货品发往国内仓库,选品、履约、售后等服务环节都可以交给平台。 对Temu而言,全托管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价格控制。它既掌握上游的选品定价,也掌握下游的物流售后,最终凭借极致低价打动消费者。但对卖家而言,便丧失了定价权。 社交媒体上,Temu被称为“价格屠夫”,利用全托管模式无限压低出货价,商家的利润空间被无限挤压。 这种内卷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以及绝对的低价是否还能保证一定的质量。 要知道,在追求购物体验的欧美市场,一次不愉悦的购物便有可能彻底损失一名用户。 如果说“极致价格战”是Temu的第一大法宝,那么疯狂烧钱做营销便是其第二大法宝。 2023年1月,Temu在Meta上投放了多达9000个广告;2月,Temu又在 “超级碗”期间播放了两个几十秒的视频,耗资1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亿元),不仅创下了该赛事广告的历史最高价,也成为了有史以来在“超级碗”投放广告的最年轻品牌。 根据规划,Temu计划在2024年在美国广告活动上花费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0亿元)。 低价+疯狂营销的粗暴打法,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Temu面临的亏损压力也非常大。 据研究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测算,2023年全年Temu的经营亏损或达到36.5亿美元(约人民币260亿元),该机构预测,可能要持续到2025年,Temu的亏损才会缩小。 据最新财报显示,拼多多的营业成本正在大幅飙升。2023年第四季度,拼多多总体营业成本同比大幅增长293%至350.7亿元。 拼多多的海外业务Temu疯狂烧钱的底气,正是来自国内市场的输血。 受益于消费降级大趋势,拼多多国内业务的营收、盈利能力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据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除了海外业务Temu、新业务等,拼多多在国内的电商业务已经实现了稳定盈利,且增速可观。 2023全年,拼多多营收为2476亿元,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600.3亿元,两项数字均较上一年同比增长了九成。 拼多多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和交易服务收入,交易服务收入包括主站商品佣金、百亿补贴佣金、多多买菜佣金等。 得益于国内电商业务的盈利能力,截至2023年年底,拼多多账面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金额高达2172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494亿元,大幅增长超45%。 国内业务的盈利高速增长、丰厚的现金储备无疑给拼多多在海外疯狂烧钱,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但这也引发了舆论的质疑声:拼多多在国内赚钱的同时,却给海外的互联网巨头贡献了大量的广告收入,亏本补贴了海外的消费者,以做大海外市场规模。 “国内赚钱,海外烧钱”的模式,到底能走多远?拼多多的海外业务何时能够实现正收益?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当外国人从Temu依靠应用商城榜单的高排位、高昂的拉新投入、低价和新鲜感营造出的氛围中逐渐缓过神来之后, Temu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暴露。 目前,在美国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质疑Temu的模式,并社交媒体上发布评价商品质量问题、包裹破损问题、丢件等等问题。 据美国的商业改善协会称,短期内收到的有关Temu投诉就高达900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