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融中财经
文章作者:宋新澳
文章编辑:吾人
日前,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佑驾创新”)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过去三年,佑驾创新认为其收入实现了“强劲增长”,但尚未能完全覆盖住各种成本和开支,仍处于亏损状态。业务增长保持可持续性,且实现盈利是其努力方向。与佑驾创新财务状况类似,自动驾驶行业内参与者普遍亏损,商业化落地困难。而通过IPO筹集资金,则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推动公司业务发展。往前回溯,在2024年1月,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提供商速腾聚创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净额超8亿港元。然而能在第一次递表就顺利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仅是少数。此前在2023年8月,佑驾创新曾启动A股IPO上市辅导。但今年5月23日终止了与辅导机构的上市前辅导委聘协议。对于“弃A转港”,佑驾创新给出的理由是,“考虑到整体市场环境,以及把握国际市场机遇的未来战略,认为在联交所上市将更有利于发展。”从向交易所递表次数及日期看,自动驾驶企业IPO竞争越发焦灼。当前,一同在港交所排队的还有黑芝麻智能、地平线、纵目科技,三家企业在3月底先后递表,其中黑芝麻智能、纵目科技也并非首次启动上市。01
自动驾驶领域企业业务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在芯片领域,有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黑芝麻智能;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地平线;强调提供领先ADAS解决方案的纵目科技。
佑驾创新在于提供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前者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有所重合,据招股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包括实现L0至L5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其中L1至L5阶段,通常被称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后者旨在提高驾驶和乘车的安全性及舒适性,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形成协同效应。从这一角度理解,佑驾创新的业务从自动驾驶领域,覆盖至更多市场。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归属于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招股书特意介绍了这一市场的规模。据灼识咨询,按收入计,全球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于2023年达到5899亿元,预计于2028年将增至1.3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7.7%。此外,佑驾创新提供的解决方案还包括车路协同。车路协同是智能驾驶领域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侧重于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以增强单车的感知和决策能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是佑驾创新业务的核心和基础。2021年-2023年,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73亿元、2.67亿元、3.86亿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98.8%、95.7%及81.1%。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分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解决方案和自动驾驶系统(ADS)解决方案。ADAS解决方案是指实现L1至L2自动化的解决方案。ADS解决方案是指实现L3至L5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目前,ADAS解决方案被广泛采用为量产车型的标准配置。2023年,全球配备L2(包括L2+/L2++)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汽车渗透率为32.1%,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61.1%,市场规模为4914亿元。但在这一市场上,佑驾创新与国内行业前三差距较多。按L0至L2+╱L2++解决方案的收入计,2023年佑驾创新收入为3.86亿元,在所有国内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六,市场份额0.6%。而前三名供应商的年收入均在数十亿规模。此外,按照佑驾创新说法,全栈自研能力是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优势。招股书介绍,拥有全栈自研能力的领先供应商可能会使用未嵌入算法的芯片,并采用其自研算法。在前五大新兴科技公司(致力于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的公司)中,佑驾创新使用未嵌入算法的芯片的比例最高,占比为99.98%,而其他公司均低于70%。佑驾创新另外两项业务由于受到前期收入基数较低影响,2023年的收入增速更快。2021年-2023年,佑驾创新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69.6万元、156.5万元、1834.6万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0.4%、0.6%及3.8%。佑驾创新表示,与2022年相比,2023年此类收入大幅增加原因之一在于业务逐步进入爬坡期。佑驾创新智能座舱主要解决方案包括驾驶员监测系统(DMS)解决方案、乘客监测系统(OMS)解决方案和其他解决方案。DMS是指依靠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面部表情、眼球运动、生理迹象和其他数据以评估其状况的系统。OMS可对舱内的乘客和物品进行实时检测,为所有成员提供更安全的体验。但佑驾创新该业务仍未实现规模效应,反映在业绩上,2023年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毛利率由2022年的45.5%大幅下降至5.9%。2022年,佑驾创新车路协同业务首次开始交付,年收入为72.2万元,占收入比重0.3%;2023年年收入达7145.4万元,占收入比重15.0%。在车路协同层面,佑驾创新一般是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客户合作,旨在加强道路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同时帮助客户管理工业园区和停车场的通行。车路协同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中国车路协同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61亿元增至2023年的709亿元,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44.9%,预计2028年将到1685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18.9%。总的来看,2021年-2023年,佑驾创新已分别与14、20、21家整车厂就20、36、51款车型开展定点项目的持续开发,并分别与9、19、26家整车厂就22、53、64款重型进行了量产。2024年1月1日至5月20日,佑驾创新就六家整车厂的十款车型获得新的定点,并就八家整车厂的22款车型达成SOP。02
三条主要业务线的增长也带动了佑驾创新整体收入的扩大。招股书中,佑驾创新将2021年-2023年收入增长描述为“强劲”,收入分别为1.75亿元、2.79亿元、4.76亿元。2021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4.9%。
不过,其同时表示,“收入增长但未能完全覆盖住以往记录期产生的各种成本和开支。”体现在业绩上,2021年-2023年,佑驾创新持续亏损,年内亏损分别为1.4亿元、2.21亿元、2.07亿元。
从经营开支上看,研发投入是第一大项。2021年-2023年,研发支出分别为8220.1万元、1.39亿元和1.50亿元,分别占收入46.9%、49.9%、31.5%。
研发开支主要包括员工福利开支及专业服务费。2021年-2023年,员工福利开支均占研发开支六成以上,其中,2022年较2021年大幅增加,从5371.4万元增长至9413.6万元,对此,佑驾创新表示主要是由于研发团队扩大。截至2023年,佑驾创新研发团队有331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3.8%。
同期,员工福利开支在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中均是占比最高的一项。这是由于智能驾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足够的研发、销售等类型人才是企业运营的关键。招股书中,佑驾创新亦提到,“未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及具备专业技能的优秀人员的持续服务。”因此,“可能需要提供更高的薪酬和其他福利来吸引和留任关键人员,而薪酬和福利支出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增加或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增长。”
为吸引并留任人才,佑驾创新还成立了三个员工持股计划控股实体。2021年-2023年分别录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880万元、1500万元及2240万元。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记录在其销售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以及研发开支下。不过佑驾创新表示,随着规模扩大,这部分的雇员福利开支不大可能随着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
提升研发能力、研发人才储备,也是佑驾创新本次IPO募资的一大主要用途,招股书显示,IPO募资净额4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招聘及留任相关研发人才;30%用于提升生产效率和解决方案竞争力;20%用于加强销售和营销能力;10%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现金流层面,2021年-2023年,佑驾创新经营现金流持续流出,分别为-2.52亿元、-2.55亿元及-2.76元。投资现金流也分别在2021年、2023年处于流出状态。主要依赖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成立以来,佑驾创新累计融资额约14.48亿元。截至2024年5月20日,所得融资中约1.94亿元未动用。
不过来自投资人的融资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据公开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资有125起,比2021年累计投资多一起。但2022年累计披露的融资金额仅为205亿元,比2021年减少555亿元。2022年,佑驾创新也仅获得一轮融资,融资额度较2021年缩水。
当投资人越来越谨慎,在产品和技术尚未盈利前,自动驾驶企业需要更多渠道获取资金,这或也促成了企业IPO的热潮。
03
佑驾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由刘国清、杨广、周翔和王启程联合创立。
创始人兼CEO刘国清,是一位85后海归博士,于1987年出生,早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赴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另一位创始人杨广,同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曾任职于腾讯控股。其余两人也都有国内名校教育背景,王启程毕业于清华大学;周翔取得了东南大学计算机软件及理论硕士学位。
2013年,看好汽车智能化的刘国清决定回国创业。初创团队的交集发生在南京,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四人均在南京车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任职。在那之后的第一个月,2014年12月佑驾创新成立了。初期,佑驾创新主要自商用车市场切入,2020年开始,其将战略重心调整到乘用车市场。
如今的佑驾创新身后,站着一支庞大的投资人队伍。有关这家公司拉到投资的一个广为流出的故事是,当时对融资没有任何概念的刘国清,在上海浦东机场拦下了准备去美国参加阿里巴巴上市仪式的吴泳铭,最终拿到了他的投资。2015年3月,吴泳铭向佑驾创新共计投资450万元。此后,四维图新、泽奕投资、普华资本等知名机构也加入佑驾创新股东之列。在2023年11月完成上一笔融资后,佑驾创新投后估值达到了53.48亿元。
股东层面,IPO前,刘国清持股为9.52%,并与一致行动人集团合计控制约24.35%股份。此外,北京四维持股约9.06%,为第一大外部股东。
在这个极度“烧钱”的赛道,上市或许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以何种代价上市,上市后走势如何,值得关注。